姚颂:探索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发展范式
本文内容为演讲实录。
今天希望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探索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发展的规律和范式的过程中,一些我的经历和思考。
商业航天从何而来
为什么会有商业航天这个领域?首先站在最根本的逻辑上,商业是本来就应该应用于航天这个领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领域、很多的商业机会本质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可再生资源。
比如说矿产,比如说房地产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土地,比如说互联网产业争夺的是用户时间。宇宙空间是一个无穷的空间,但是实际上卫星互联网最好在地球附近一千公里左右以内,因为太远了光传输的速度会让整个的通信延迟、包括发射功率的要求都会变得比较高。
由于卫星飞行的速度是7.9公里每秒的第一宇宙速度,那两颗卫星之间至少得岔开个大几十公里、甚至一百公里才能保证碰撞概率较低,所以在一千公里以内全人类大概可以放6万到7万个卫星,听起来似乎还挺多,但是SpaceX在三年前就说要在7年内发射4万2千颗卫星,并且在过去的三年,SpaceX已经发射了超过5300颗卫星。这样一个恐怖的执行力让我们看到了空间资源一定会被商业化这样一个大的趋势。
商业航天除了在空间资源的商业化的角度,实际上这也是大国竞争在国家战略中间的重要的一环了,就好像当年的大航海时代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去到新大陆,那其实我们就丧失了很多新的机遇。
站在全国的角度,像东方空间这样的商业航天逐步参与进来,是希望把整个中国航天力量能够更进一步得提升起来。
国家在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并于2021年成立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中国的卫星互联网、商业火箭发射场等,包括今年8月份上海正式披露上海要建设G60星链。
所以这个行业在这9年间也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从最开始政策还非常的不明确,没有任何的卫星客户,只有少部分的偏好于前沿科技的美元基金愿意投资,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业务落地,越来越多的正规军加入,到今天中国商业航天累计有十余次商业火箭的发射,从去年年底,正式进入到了商业化落地批量发射的阶段。这个行业目前还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刻。
商业航天难度何在?
为什么这个行业特别难?
首先就是技术思维与商业思维的切换。比如说技术人员往往只会思考技术难度、技术的迭代,而不去思考卫星客户要什么,他要怎样的一个火箭的运载能力,它对于可靠性的追求是否是第一位,他能接受的卫星发射成本是多少,这一件事对于大家来说就比较难去思考了。
还有一个难点是不同思维方式与文化的切换。2014年以前,整个航天队伍都是国家队,航天技术人员原有很多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文化,这样一个文化在融合并且再让它变得更加商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阵痛。比如说我们公司是整个商业航天产业内唯一一家采用开放式办公的公司,我自己也没有办公室,所有人都坐在大开间,这一件事在互联网公司非常的常见,在芯片公司也非常的常见,但是在商业航天公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
这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公司现在还是以台式机、不联网、不能插U盘的形式在进行开发,而我们采用云端的服务器开发模式,在互联网芯片领域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个行业也是全新的一种尝试。
所以综合来看,商业航天对于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首先你得做出来一个能发得上去的有运载能力的火箭,技术得过硬,批产不能出现产品一致性的问题,不能由于生产环节造成发射失败。除了继承体制内原有的技术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推动行业的融合创新,去跟人工智能、去跟高性能计算做更多的结合。
第二,作为商业企业要有清晰的以终为始的战略规划,而不是像原来接受国家任务再用七年、十年的时间完成任务,同时也得有自己核心的研发生产测试能力,也得有更好的企业文化、更高的组织效率。
最重要的是在中国,所以我们要以国家战略进行协调,与国家队形成差异发展、做好国家的有力补充。
商业航天必须有足够的商业化能力
我自己作为第二次创业的人,甚至现在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商业火箭领域在做火箭企业之前唯一创过业、唯一做过CEO的人。我发现在商业上很多的常识和基础在这个行业是刚刚开始思考和琢磨的阶段。
举一个例子,假设发300颗卫星,每一颗卫星大概重量在200公斤级别,那客户往往会要求一箭18星、一箭20星,因为它绕地球的轨道刚好需要排18-20颗卫星,如果拿一吨左右的火箭发射,那就只能做一箭4星,也就是300颗卫星打完要75发火箭。75发火箭什么概念?全中国去年大概打了62-64发火箭,也就是说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在3年内打75发火箭是在目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火箭越小它就越贵,因为它有很多的成本都跟运载能力是有关系的,所以它就使得你想完成卫星组网的可能性成为了零。
而如果你能够做到中型运载火箭,在近地轨道有6吨以上的运载能力,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有4吨以上的运载能力,就能实现一箭20星、一箭18星,只需要15发或者16发火箭就能完成它的整个组网,那平摊到3年或者4年,1年就是4发火箭左右,这使得整体的卫星互联网的组网有了可能性。
马斯克的Starlink组网特别快,为什么?因为猎鹰9号运载能力是23吨,每一次发射可以实现一箭60星,甚至以后可以一箭几百星,所以当有了这样的“大卡车”,肯定会比“货拉拉”或者“快狗”这种小型车运得更多一些。
另外一点,我们国家原来在做航天事业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是安全性和保密性,所以航天发射场的交通等周围的限制条件也会更加的麻烦一些。
Starship怎么做?Starship的厂房推出去500米就是火箭发射塔架。之前有一个新闻,有一家商业火箭公司厂房在浙江湖州和嘉兴,发射在甘肃酒泉,那要么专列运过去,要么公路运过去大概9到10天,经过收费站,还得拆了再复原,整体比较麻烦。
所以航天从研发到测试到生产到运输到发射最终回收,理论上集聚是最好的。我们总部在烟台,生产、测试、发射全部都在烟台海阳,这样的话在3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产业的集聚之后,包括人员的生活和公司效益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带着这样的客户的思维,东方空间成为全国卫星发射合同总数最多的企业之一。我们定义了一款运载能力6.5吨的叫引力一号的中型运载火箭,还是一次性的,将于今年的12月份进行首飞,它的成本价是目前中国商业火箭平均价格的一半左右,由于它的运载能力达到了卫星互联网的组网需求,成本又比较低,所以我们得到很多卫星互联网企业的认可。
硬科技领域,创新企业如何更好发展?
我们在做未来投资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话题,量子计算、核巨变等等,大家经常会问这个事该不该投?这事你觉得有没有机会?所以我经常会跟大家讲,科学、技术、工程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发现世界运作的基本机制、底层理论——需要天才、难以预测。比如爱因斯坦在理论上导出来宇宙应该是这样的,他就是灵光一现用了一个模型用了一个数学的方式去描述了这个世界,那这一件事情不是靠实验得出来,而是要靠灵光一现,靠这种绝顶天才的人物去做突破。
技术是什么?技术是根据世界运作的基本机制、底层理论发明应用——需要砸人、砸钱、花时间,可以预测。爱因斯坦说人类不可能超过光速,那我们开始造宇宙飞行器,有人能造出来0.01倍光速、有人能造出来0.02倍光速,那做出来0.02倍光速飞行器一整套的流程材料方式这就是技术。
什么是工程?工程就是说在造出来这样一个飞船的过程中,怎样提高效率,让它的用时、用人、用钱更少。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马斯克的各个公司不做脑科学,他只做脑机接口,脑科学要研究科学问题、脑机接口只要把人脑当一个黑盒子,加上电极加上芯片、加上信号的检测、加上人工智能的算法,所以到了技术和工程的层面,才是企业能够更好的去商业化的一个阶段,如果还处于科学探索的阶段,其实就离商业化还非常的遥远。
所以我自己曾经在斯坦福做过一个研究,我自己也是做芯片研究出身,在硅谷待过一段时间,我发现硅谷现在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环境。我自己总结为三个正循环,一个是利润的正循环,因为它很多公司进入市场非常早,形成了行业的龙头地位之后,有比较高的毛利率,这样的话它的利润可以投入到新一代的研发中。第二点是人才的正循环,在硅谷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源源不断的有非常多的创业者从Future到英特尔到microsoft、苹果等非常多的企业,除了这些还有无数的被并购的高科技创新企业,这些创业者在自己成功以后又马上到了新的企业继续创业,或者成为了职业经理人。所以它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的人员的梯队。第三点是资本的正循环,很多的技术创业者在创业成功之后愿意把钱拿出来支持后续的创新,比如说大模型OpenAI在做出来之前,前前后后估计烧了20亿美金。很多科技的创业家和企业家,即使暂时看不到明确的收益,但是他认为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投入好多些年,如果没有这样持续的支持,也很难形成像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这样巨大突破。
我自己在这个行业算是一个实践者,从做研究到芯片再到航天,我也在努力的能够给这样三个循环去贡献一点点自己微小的力量,也希望有机会大家一起在这个科技创新的路上共同的探索、共同的发展,谢谢大家。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