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千里眼!央视《国家记忆》介绍远望号测量船建设始末
1974年,国务院确定江南成为“718工程”的主力厂,承担3型5船的建造任务,即航天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2”号、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以及打捞救生船“J302”、“J121”。自此,江南造船与“海上科学城”——“远望”号系列船的渊源拉开序幕。
作为洲际导弹飞行中的“千里眼”与“风筝线”,测量船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导弹试验的跟踪测量任务。
1975年4月,在总设计师许先彦院士的带领下,耗时六年论证设计的测量船总体方案终于通过审查,工程开始进入紧张的建造阶段。
船舶建造最基本的要求是船体不能破裂,如此庞大的测量船完全靠人工焊接,而且容不得任何瑕疵。为确保船体各个部位万无一失,焊接完成后,质检人员还要用X光机对每条焊缝拍照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的焊缝,就要立马返工。
全国劳模刘维新全程参与了中国首艘远洋测量船的建造。X光片可以最大限度地看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焊缝是否符合标准,因此虽然烦琐,却是焊缝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当时江南造船厂掀起了一场以“718工程”为重点的质量大普查,对船体焊缝取祥、创槽、磨片、探伤,不断扩大抽样检查的比例,建立了强化质量检验和管理的制度。
三年时间,仅拍摄的X光片就多达50万张,但刘维新却凭借勇于吃苦的精神和精湛的焊接技术,和同事们一起圆满完成了测量船的建造任务,最后两艘船的焊缝质量全部合格,顺利下水。
100多公里外的江阴,一座专门供测量船停靠的码头也在秘密施工。没有任何机械,参加施工的群众用原始简陋的挖掘工具,肩扛手抬,连续作业。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群众的埋头苦干,三个月后,终于赶在涨潮前完成了围堰。
经过中央35个部委、24个省市1180个单位、几十万人近十年的不懈努力,1977年,两艘远洋测量船相继建成下水。1979年12月,“远望1”号和“远望2”号建成,历时13年,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船舷上“远望”这个富有诗意的名称,是张爱萍将军提议,从毛泽东主席书写叶剑英元帅《远望》诗作手迹中专门提取出来的。1979年,根据“东风五号”技术改进和“718工程”实施的总体进度,党中央将“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的时间定在1980年,试验秘密代号“580”。
1980年1月,随着中央正式确定“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的时间计划,测量船系统联调的任务愈发紧张起来。此时,距“东风五号”预定发射时间已不足半年。
1980年3月,青岛黄海海域,海军在这里组织了一次海上落区的全系统演练,以此检验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
总长近200米、宽20余米的“远望号”测量船,汇集了当时中国测量、通信、气象、导航、船舶等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技术先进、设施齐备的“海上科学城”,全系统演练刚一开始,设备之间就出了大问题。
由于设备过于集中,在船上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不同设备所处的不同频段间,电磁干扰非常强烈。
小方法解决大问题。这些频率分隔、时间分隔、空间分隔的人为应对措施,看起来简单,却是系统工程的思想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巧妙解决了测量船上绝大部分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
随着后来国产电磁兼容设备的研发使用,这个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青岛演练后,从两艘“远望号”测量船到“向阳红五号”远洋科考船,再到海军护航舰艇,海上编队基本完成了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此时此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辽阔寂静的南太平洋也仿佛张开了一张天网,翘首等待着“东风五号”这个天外骄子的到来……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远望”号系列船远征大洋,执行航天测控任务,成功率100%。在一系列的航天发射任务中,特别是近年来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和“嫦娥六号”探月卫星等重大任务中,整个“远望”船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建造的“远望”船队的元老“远望1”号,曾44次远征,足迹踏遍三大洋44万海里,圆满完成了57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后,在结束了为期32年的海上科研任务,于2011年1月26日落叶归根,回到了江南造船原址2号船坞,停靠在黄浦江畔。
远望船队的出现,为我国航天测控网的建设、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我国走向太空,实现航天梦、太空梦意义深远。未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太空,无疑还将有更多、更先进的航天测量船遨游于大洋之上,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保驾护航,开辟新的征程,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