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慢小”无人机防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然而,无人机普及伴随安全挑战,包括未经培训的使用者带来的操作隐患,以及违法用途如走私、侵犯隐私等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尽管已有相关管理条例,非法无人机飞行(“黑飞”)事件仍频发,影响空域安全及重要设施保护。因此,公安部门正积极研发与应用无人机防御技术以应对这些问题。本文综述当前无人机防御技术,着重讨论针对“低慢小:无人机的防御策略,并展望技术发展趋势,旨在为行业监管贡献前瞻性的见解与建议。
无人机防御技术是一项多过程连贯的技术,主要包括无人机探测与无人机反制。其中,无人机探测是无人机反制的前提,不同的业务部门存在不同的无人机防御流程。探测出目标之后会进行必要决策,若决策通过则采取进一步反制措施。无人机探测技术
当前,“低慢小”无人机防御领域已有诸多基于不同原理的探测技术。根据无人机探测作用形式的不同,将常见技术分为:雷达探测、光电识别跟踪、无线电探测、声音探测、破解协议等。表1从技术原理、技术优点、技术缺点等三个维度对各个技术进行了对比。无人机反制技术
为了反制无人机,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干扰阻断技术利用电磁干扰、导航信号干扰和声波干扰等手段来削弱无人机的通信和导航功能,迫使其无法正常飞行或返回;欺骗控制技术利用导航信号的欺骗和无线电信号的劫持手段误导无人机误飞至错误的位置或接收不实的指令;毁伤捕获技术涵盖了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火炮、防空导弹和网捕等多种手段,旨在直接摧毁或捕获无人机。尽管技术类别众多。不同类别中包含若干细分反制技术。但单一的无人机反制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使用中尤其需结合实战场景,选择合适的技术类别,制定科学的技术方案,从而保障无人机反制能取得预期的实施效果。
重要目标区域
国家重要机构及设施国家重要机构与设施,如政府机关、媒体中心、关键基础设施及监狱等,面临无人机被用于非法侦察或攻击的威胁。为防护这些地点,无人机防御策略需灵活多样在人口密集区,优先采用干扰或误导技术,在确保人群安全的前提下控制无人机,随后进行妥善处置;而在空旷区域,则可运用激光或微波武器等定向技术直接干预,有效摧毁或迫使无人机降落,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强大破坏力。部署方式包括固定式与车载式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需求。重要交通枢纽及区域为防范交通枢纽及人流密集区的潜在安全威胁,如微小型无人机实施的恐怖袭击或反政府宣传,安全措施需侧重于使用安全可靠的反制装备。考虑到人流量大,优先采用便于携带、定位精确、侦察能力强的设备,确保能无损精准追踪并捕获目标无人机。固定式与车载式反无人机系统被部署以实现监控、管控及捕捉。另外,将反无人机装备整合进巡逻队伍,增强日常巡防和紧急响应能力,以此维护公共安全。国家边境线在存在边境冲突和毒品走私风险的国家边境线,小型无人机被用于军事侦察、心理战及毒品运输等非法活动。因此,边境防御需采用全天候、地形气候适应性强的装备具备实时监控与录像存储功能。策略上,实施车载式与单兵移动式反无人机系统巡逻,加强对热点区域的监控,并在关键位置设置大范围固定防御装置,以综合性巡逻和定点防御策略强化边境安全管控,有效遏制非法无人机活动。
重要活动场景
非法聚集在集会、非访、聚众闹事、游行示威等非法集会活动中组织者或参与者可能会利用无人机航拍功能对现场进行非法拍摄,然后通过恶意剪辑泄露给敌对或非友好的媒体,从而造成重大的政治影响。另外,有些极端分子可能通过遥控无人机投放传单、爆炸物、易燃物、有毒物质等,导致人员受伤,并与警方对立,这给警方控制现场带来了困难。鉴于非法聚集活动现场的高人流密度、大规模和激烈的对抗,通常会采用能够迅速搭建、灵活机动、精确摧毁或管理的防御装置,以确保对这类行动的有效处置。暴力攻击面对大规模、激烈的对抗和多种形式的暴力攻击,非法行为者可能会利用大众进行杂务和焚烧,从而加剧事态的严重性。部分不法之徒或许会操纵微型无人驾驶飞行器进行拍摄,借此获取相关事件的图像素材,并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带有政治动机的单方面宣传,此举可能导致负面政治后果,此类行为可能进一步激励其他不法分子参与此类事件,进而加剧事态的严重性和扩散范围。鉴于恶意攻击的多元化目标、交织的触发因素、严重的损害以及激烈的对抗性,防御装备需具备极高的适应性与机动力,同时确保卓越的持续作业性能。此类装备须具备迅速侦查与精准销毁的能力,以便对于各类突发状况能高效作出响应,同时辅助执法部门及时压制及瓦解使用暴力的非法集会,进而确保国家安宁与社区秩序的稳固。劫持人质在劫持人质的罪案现场,随着犯罪技术手段及通信技术的提升,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无人机对外围警力部署进行侦察监控以及利用无线遥控炸弹以威胁人质生命安全的手段来要挟警方,还可能通过无人机转发信号与外部犯罪分子进行通信。针对此类场景,选择部署车载式或单兵移动式无人机反制装备,要求反制装备机动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受地形空间影响小,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无人机遥控链路信号。阻断通信信号,阻止其对外通信及了解警方部署情况,使其难以获取有用信息,为处置行动创造有利条件。爆炸袭击恐怖主义者可能会使用小型无人机来发送爆炸控制设备、触发爆炸信号和爆炸物,对关键的目标、重要的人物和重要的地点进行恐怖攻击,或者利用无人机携带的有毒物质进行散播,对特定的群体造成伤害。这种类型的攻击行为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部署车载或单兵移动的无人机反制装备。这些反制装备需要具备高效的侦查和探测能力、精确的定位能力、快速的干扰中断无人机的通信和遥控链路,以及精准的摧毁能力,以便在潜在的爆炸袭击发生之前将其彻底消除。以规范准则为框架,发展有制度保障的社会环境
法律法规与规范准则是无人机防御工作的基石,对维护社会安全至关重要。它们为防御行动奠定法律基础,提升效率与效果,同时保障公民权益,防止单边技术滥用。通过确立标准,指导无人机的探测、识别、拦截技术等增强系统性能与兼容性。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规范准则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以任务场景为依据,打造联合感知的探测方案
针对“低慢小”无人机探测预警的局限,如近距离顶空覆盖不足与远程识别难题,整合多种探测技术成为关键。雷达擅长远距追踪却难辨低速目标,光电追踪精准但受天气制约,无线电探测隐蔽却受限于电磁环境和目标静默。因此,发展联合感知方案,融合雷达、光电与无线电探测技术,借助分布式网络,以适应多样任务场景,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无人机侦察与跟踪,是提升探测效能的未来方向。以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软硬杀伤”联合打击的反制系统
软杀伤技术通过电磁干扰或信号欺骗中断无人机的控制链路,使无人机失去指令控制,采取迫降、悬停或返航,适合在人群密集区使用,以保障安全。硬杀伤则利用防空武器如导弹、高炮及定向能武器如激光、微波直接摧毁无人机。定向能武器因速度快、拦截效率高、成本效益好,在反无人机领域展现出优越性,提供更安全、精确且经济的防御选项。以人工智能为牵引,升级智能化防御集群体系
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运用加速了智能化装备演进,凭借深度学习能力,装备能自主完成战场感知至战后评估等系列任务。在无人机防御中,AI通过高效数据处理与分析加速态势理解,优化作战决策支持,提供多方案选择。未来趋向于构建一个拥有自主感知、判断、规划、决策及协同能力的智能化防御集群系统。无人机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其防御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关键。面对“低慢小”无人机威胁的上升,无人机探测与反制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分析现有防御技术及应用场景,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结合法规建设与技术创新,公安系统需不断提升无人机防御能力,以应对未来挑战,确保社会安全和谐。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